班級行事曆

2008年4月30日 星期三

[小豆]端午節

端午節

農 曆 五 月 五 日 是 端 午 節 , 和 春 節 、 中 秋 並 列 為 最 重 要 的 三 個 節 慶 。 端 午 節 時 值 夏 季 , 正 是 疾 病 開 始 流 行 的 季 節 , 因 此 端 午 節 的 由 來 , 可 追 溯 為 驅 邪 避 惡 , 以 求 身 心 的 平 安 , 後 來 加 入 愛 國 詩 人 屈 原 的 傳 說 , 更 增 添 了 端 午 節 的 重 要 性 。

端 午 節 最 令 人 期 盼 的 活 動 便 是 划 龍 舟 , 台 灣 各 地 的 主 要 河 川 在 當 天 都 會 舉 行 盛 大 的 龍 舟 競 賽 , 選 手 們 隨 著 隆 隆 的 鼓 聲 , 奮 力 向 前 划 , 在 精 彩 激 烈 的 賽 程 中 , 這 傳 統 的 習 俗 得 以 不 斷 的 延 續 。

為 了 驅 除 疾 厄 , 端 午 節 時 可 見 住 家 門 口 都 掛 菖 蒲 和 艾 草 , 以 及 「 鍾 馗 」 的 畫 像 , 成 人 飲 雄 黃 酒 , 並 讓 小 孩 身 配 香 包 , 這 些 物 品 據 說 都 有 避 邪 , 保 平 安 的 作 用 。 而 台 灣 的 「 打 午 時 水 」 的 風 俗 , 亦 即 汲 取 端 午 節 中 午 的 井 水 , 據 說 有 治 病 的 療 效 , 此 外 , 若 能 在 正 午 時 將 雞 蛋 直 立 起 來 , 表 示 來 年 會 有 好 運 道 。

端 午 節 最 為 人 熟 知 的 食 品 便 是 粽 子 , 這 個 原 本 富 有 紀 念 意 義 的 食 品 , 在 中 國 人 的 巧 手 製 作 下 , 已 成 為 具 各 種 變 化 , 且 隨 時 都 能 嚐 到 的 美 食 了 。

端 午 節 可 說 是 現 存 的 重 要 節 慶 中 , 歷 史 最 悠 久 的 。 由 現 代 的 眼 光 看 來 , 祖 先 對 端 午 節 的 看 法 確 有 其 獨 到 之 處 : 在 這 初 夏 蟲 疫 滋 生 之 際 , 以 端 午 節 提 醒 大 家 做 好 保 健 的 工 作 。 菖 蒲 、 艾 草 及 雄 黃 酒 固 然 是 傳 統 避 疫 保 健 的 方 式 , 現 代 人 應 尋 求 更 進 步 的 方 式 進 行 保 健 活 動 , 延 續 先 人 的 智 慧 。

民間習稱為「五日節」,與中秋節、春節同為中國人三大節日。端午節是在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為「重五」,也叫做「五月節」。古人稱五月是「百毒之月」,原因是時序已進入夏季,各種蚊、蟲、大肆出現,活動頻繁,所以端午節的許多習俗都與衛生有關:


插 艾:這一天家家戶戶的門前都要插艾草、菖蒲及榕樹枝,用以驅邪:「艾草」台語唸甘「兄」音,可做藥草如「艾炙」,民間常將整和入粿粹(以米磨成漿瀝乾水 份)中做成「艾粿」。「菖蒲」形似利劍、榕樹枝在俗信中亦屬避邪之物;俗語有云:「插榕較勇健、插艾較勇健(健,台語唸如件音)」。

午時聯:這是端午節特殊的習俗,在門楣正中間以黃紙寫上紅字「五月五日天中節,赤口白舌盡消滅」類似一種符、兩邊門聯書日:「蒲劍沖天皇斗,艾旗拂地神鬼驚」或「手執艾旗招百福,門懸莆劍斬千邪」。

繫香芳:剛結婚的新娘子在第一個五日節,要親自縫製「香芳」贈送親友的小孩子,

香包內置香料,具有驅除蚊蟲的功能。,此俗可能是古代佩帶香囊衍化而來;更早期父母還要為小孩佩帶五彩絲線稱為「長命縷」。

午時水:端午節正午的井水叫做「午時水」,民間習俗認為,汲取來飲用,可以延年益壽。


綁粽:粽子是端午節的應節美食,舊時家家戶戶都自,綁粽子的繩子,以鹹草為材料為粽索,上端編成辮髮形狀叫做「粽符」,是用來驅鬼辟邪的壓勝物。農業社會時代人情味濃厚,也用來贈送給親友。

扒 (划)龍船:端午節個地都舉辦划龍舟比賽,早期龍舟出賽事先要舉行隆重的儀式,在賽前幾天,由道士誦經引領,一路敲打龍船鼓至河邊「請水神」,再拔貝(擲 筊)決定「頭家」、「爐主」(執事人員),比賽當日先祭拜龍船,再抬龍船遊街,沿途敲鑼打鼓,居民都擺香案膜拜。古老的小鎮,還有迎龍頭活動,即俗所唱的 「五月五,迎龍船、滿街路」,龍頭木臺上也插滿榕樹枝,任令信眾採摘插在頭上,也是俗信「插榕較勇過龍」的表徵。

午時菜:時序到了端午節,豇豆與茄子正當「對時(當時)」味道鮮美,俗諺說:「食菜豆食到老老,食菇人較會超騰」,這兩樣菜稱為「午時菜」。